家住延安市姚店鎮元龍寺鄉的彭彩琴今年24歲,大學畢業後就在榆林的一家公司上班。年前回家探望父母,準備返回時卻遇到了大雪封路。為了送在榆林上班的女兒順利到火車站,年過花甲的父母竟然掃雪30里,讓人聽後感動不已。(2月9日 紅網)
  為了讓孩子準時回去上班,年邁父母冒著嚴寒掃雪30里,這樣充滿濃濃溫情倫理的故事恐怕只可能發生在中國。在很多外國人看來,這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,因為親情再珍貴,也不是單向的付出,兒女和父母都沒有必要為親情付出如此“慷慨”的舉動,但是在中國父母的眼裡,孩子就是這個世界的全部,為了孩子,莫說掃雪30里,就是再艱苦的考驗對於中國父母來說也都能直面。
  和父母們的不計回報的付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在現代城鄉二元結構模式下,諸多的年輕人由於生存需要而和父母長期分居兩地,候鳥模式下的相處帶來的不僅僅是親情的疏離,也更加減少了獨生子女對於父母撫育自己長大的體會,減少了能夠實現報答父母的機會,而僅有的過年七天假期,也都被因為空間地域隔離而積攢的人際應酬所占據,留給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,根據網上的一項調查問卷,大多數年輕人春節期間能夠全天陪父母在一起的,不超過兩天,大多都是一天左右。
  這就是讓人尷尬的親情存在:一邊是兒女因為生存奔波和孝心缺乏和父母溝通甚少,一方面是父母忍受親情疏離和掛念之苦。有些人說父母掃雪30的愛太沉重,有人說這對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,其實在筆者看來,這對老夫妻只不過是用這種無言的行動告訴兒女一個道理:父母對兒女的愛永遠都是不計成本,不求回報,一心只為子女好,而作為兒女,哪怕付出父母給予兒女的愛的微小一部分,他們也就知足了。
  今年春晚一首《時間都去哪兒了》唱哭了很多人,和父母的親情,如果說是一筆債,可能不是太妥當,但是父母對於兒女的養育之恩,兒女能夠有機會回報,就一定要抓住機會,因為我們的父母總是在我們不經意間就老去,而欲養而親不在,是最讓人痛心和遺憾的事情。父母掃雪30里,沒有溺愛,只有關愛,沒有沉重,只有隱痛,不用還債,卻永遠有難解心結。
  過年說親情,本是老話題,30里雪道讓人在感動和唏噓的同時,也收穫更多的思考和感悟,我們該為父母做些什麼,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還有多少,這是我們當下最應該思考和行動的,不要再討論親情的沉重和輕鬆話題,不要再分析這是不是溺愛,首先行動起來,多陪陪父母,才是我們當下最該做的。(蘇曉倩)  (原標題:“父母掃雪30里”與“春節只陪父母一天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e51oeryt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